青山遗址,位于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是东周时期的遗址。青山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包含有灰色绳纹筒瓦、板瓦。遗址中部偏东处有朱家冢墓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地面采集到东周时期遗物。青山遗址面积较大,内涵丰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19年10月7日,青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1月,入选“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50项名录。

稻田之下,暗藏两千多年前的王宫。
来到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如果不是道路旁的青山遗址保护界碑,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约20万平方米的稻田之下,竟暗藏和尘封着一座2500多年前的古迹遗址。青山村一带地势相对较高,是过去人们获取木料的材山,因此得名“青山”。2009年,荆州博物馆的研究员王从礼带领团队在江陵县开展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在青山村看到村民翻耕农田时,土层上裸露着残破的陶片和瓷片。谁料想这些平常的陶片,竟是开启一座2500多年前楚王宫殿的密码。通过对陶片、瓷片的分析,考古人员认为,青山村应该有一处大型遗址群。“2500年前的楚国,能够用上绳纹的瓦片,身份已经非常高贵。”王从礼认为,从出土的器形和遗物数量看,该遗址群应该是楚国的一处大型宫殿遗址群。当年,此消息一时惊动考古界。后来,该遗址群有了统一的名称——青山遗址。通过进一步的勘探,考古人员大致明确了青山遗址群的分布范围约在20万平方米的田野上。在居民点的一处坡地上,考古人员甚至可见台基边缘的文化层堆积。据青山村村民介绍,很久以前,他们曾发现过大量的绳纹灰陶片和瓷片。考古专家从出土的陶瓦和生活器皿分析,青山遗址群上曾有很多代人生活过,既有春秋的特点,也有战国时期的风格,而遗址的台基和遗物应属东周楚文化范畴。青山遗址西北距荆州楚故都纪南城39公里,东距潜江龙湾遗址27公里,三者共处于东西平行线上。专家推测,青山遗址很有可能是一座楚国的王宫。

青山遗址无名台考古发掘现场
出土文物,印证长江流域史前文明。
2016年1月至4月,荆州博物馆与江陵县博物馆联合开展青山遗址考古勘探调查和试掘工作。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台地断面上可见文化层和红烧土,台地内可见较多的泥质灰陶片、泥质红陶片,纹饰有素面、绳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瓦等。考古专家认为,青山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时代跨度大,发展脉络清晰。青山遗址地下遗存年代下层包含新石器时期,表明这里早已是人类生活场所;中层主体文化层为东周时期,包含大量灰色板瓦、筒瓦、绳纹陶器残片遗存;说明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是楚人活动频繁的地区。而遗址文化层上层遗存年代为宋、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器物残片俯拾即是,随处可见。依据青山遗址现有的考古成果,考古专家推断,青山遗址区域内人类活动始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时期,经历了东周时期活动后被废弃。青山遗址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迹与遗物,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家岭文化的重要物证,是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物证。“从规模、布局保存等方面判断,青山遗址都是极为重要的楚文化遗址之一。”江陵县博物馆馆长马善馗说。考古界一致认为,青山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是江汉地区作为楚文化发展中心地区的重要物证,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社会发展、生活习惯、科技水平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考古科研价值。


青山遗址南无名台考古发掘的陶豆。
因地制宜,楚王行宫还有避暑功能。
王从礼与青山遗址有着不解之缘。深入研究楚文化几十年的他,甚至对楚人的生活习性、生存法则都颇有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史料和实物研究,王从礼认为,2500年前的楚国,楚人在修建纪南城时,就在城内引入河道,不仅解决了城内人的饮水问题,还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而在城内建筑上,楚人将房屋都建得非常高,不仅可以祛湿,还能获得更多的风源。王从礼的研究深入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他认为,楚人在房屋前后修水塘,也起到了降温避暑的功效。除了高台建筑,楚人还在一些沼泽地带,修了很多类似避暑山庄的宫殿。最为典型的就数江汉平原地区发现的两处遗址——潜江龙湾遗址的章华台和江陵县青山遗址群。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考古专家认为,青山遗址建筑风格独特,它突破了我国古建中轴线对称的传统模式,而是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因此,有考古学家认为,青山遗址应该为季节性居所,属楚王行宫一类,其依地势而建,恰好是与自然形成和谐统一。而为了避暑,楚人也极具智慧。考古人员曾在荆州纪南镇发现了几百口古井,这些井有陶井、木井、土井等类型。考古专家认为,有的井在夏天就相当于冰箱的功能。从荆州博物馆展出的部分文物,也印证了古人防暑的智慧。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丝绸,有的衣服重量不到一两,材料轻薄细腻,天然具备防暑功能。

保护古迹,楚地后人打造美丽乡村。
江陵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河网密布,阡陌纵横,荷塘养鱼,虾稻连作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但青山村是个例外。62岁的青山村二组村民朱耀勇,指着朱家冢的保护标志牌对记者说,自从青山遗址被公布保护后,村里人逐渐改变农业耕种方式。2017年8月,湖北省政府公布青山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这意味着,青山遗址的原址保护范围进一步明确,青山村共3个村组100多户村民的农业生产将受到限制。“在保护红线范围内,村民的农业生产只能进行浅土层活动,不得进行深挖。”江陵县文旅局副局长王诚说,就连当地农业生产的致富产业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也将受到限制。“虾稻田需要深挖沟渠,这是不被允许的。”朱耀勇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深挖鱼塘,或者将传统的稻田改造成虾稻田,每亩的年综合收入最高可达6000元,而单一的水稻种植,年收益或只有一半。为了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文物保护部门一方面专门走村入户,宣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争取政策支持,为村民争取乡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修缮了村里的道路、桥梁和涵渠,方便村民出行和农业生产。“村里的吊瓜已经达到100亩,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当地还通过产业引导,带领村民种植黄桃和吊瓜,以此拓宽增收渠道。朱耀勇还说,青山村村民还专门成立了巡逻队,每天对保护区进行全面巡查,防止盗墓和土建施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分一毫都不能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