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运动领袖
陶静轩(1890—1926) 原名陶鑫元,又名景惠、静仙、经轩、时元,江陵县白马寺镇陶家嘴村人。清末考入荆郡陆军学堂,毕业后参加北洋军,曾任第十六师炮兵营书记。民国12年(1923)脱离军阀部队赴上海,在内外棉十五厂做工。次年4月入中共中央在小沙渡开办的沪西工人补习班。8月,与项英等发起组织“沪西工友俱乐部”,任交际委员,先后到内外棉十一个工厂串联鼓动,发展会员2千多人。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旋任俱乐部委员长。
民国14年(1925)2月2日,内外棉八厂日本领班无理踢伤一名12岁的女童工,继而又强行开除抗议暴行的50名男工。沪西工友俱乐部将情况向党中央汇报,蔡和森、李立三等人商量,决定发动全市日本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陶参加罢工委员会。罢工爆发,陶所在的内外棉十五厂斗争最为激烈。11日,厂方将铁门紧锁,架设电缆,阻止工人出厂,又用高压水龙头冲散前来接应的工人。12日,日本老板不准工人中午出厂吃饭,运来面包,逼迫工人在厂内进餐。陶趁中午休息时间,召集工人说:“其余十厂均已罢工,我等尚在此工作,太无义气!”工人们群情激奋。下午一时,全体工人冲出铁门,与外厂工人汇合。此即闻名全国的“上海纺织工人二月大罢工”。各厂工人代表议决,成立内外棉纱厂联合工会委员会,陶为负责人之一。他组织纠察队保卫工会。二月罢工胜利后,根据党中央指示,成立各纱厂工会联合办事处,陶任组织委员。4月下旬,陶和项英等六人代表上海市百万工人南下广州,参加5月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劳动代表大会。
5月15日,日本资本家野蛮杀害内外棉七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16日,刘华、陶静轩等人领导内外棉各厂数万名工人奋起罢工,抗议日本资本家的暴行。17日,潭子口三德里总工会(即纱厂总工会)召开会议,加强领导斗争的机构,陶负责对外交际工作。当天,他和刘贯之两人被推为内外棉2万5千工人的代表,与日本驻沪领事馆交涉,并在全市散发《为日人惨杀同胞顾正红呈交涉使文》,提出“惩办凶手,赔偿损失,承认工人等之要求,以平众愤而崇国体”。18日,陶和工人代表前往验尸所领出顾正红烈士的遗体,数万工人痛哭迎灵。5月22日下午l时,陶在宜昌路文治大学举行上海各报记者招待会,详述“顾正红事件”的原委,报告纺织工人生活的惨状,赢得上海新闻界的同情和支持。24日,陶和孙仲英、刘华等人一起,在闸北潭子口空场召集全市三十个工厂、学生团体上万人参加的“追悼顾正红大会”。30日,全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民罢市,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帝国主义者惊恐万分,竟屠杀大批学生、工人。当天下午四时,纱厂总工会在三德里工友俱乐部开会,陶向到会者大声疾呼:“刚才听到有几个学生在游行时被巡捕杀死。学生已为工人牺牲,工人要奋起报仇!”。31日晚上,中共中央继续开会,决定由李立三负责组织上海总工会。当晚11时,陶被选为新诞生的上海总工会委员,与李立三、刘少奇、刘华一道领导了从6月1日起的全市各行业总同盟罢工。
“五卅运动”后,上海纱厂总工会改为上海市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陶为组织部长。11月,原主任刘华被捕,他继任办事处主任。同年底,由于青帮控制的黄色工会(码头工会联合会)的破坏,党领导的上海市码头总工会的工作遇到困难。党派陶担任码头总工会副委员长,经过一段时期斗争,终于控制了码头总工会的领导权。
民国15年(1926)7月,北伐开始。10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策应北伐军占领上海,“上海市平民维持委员会”成立,陶为13名委员之一。起义总指挥部由罗亦农、王炎夏、汪寿华负责。陶静轩担任码头工人纠察队总指挥。起义决定于10月24日清晨5时发动,以黄浦江停泊的军舰鸣炮为号。不料支持起义的夏超进至嘉兴时,被孙传芳的军队击溃。23日半夜,总指挥部从铁路工人得知夏超兵败情况,决定暂缓起义,但时间紧迫,未能通知全市各区,仅离指挥部较近的闸北等区停止了行动,而离指挥部较远的浦东和南市却行动起来。24日凌晨,陶集合队伍,在预定时间,率领队伍向枫林桥水上警察署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警察署。敌人立即集中大批军队、警察前来镇压。当时,力量悬殊,起义失败。陶静轩等人遭逮捕。11月16日,陶被押赴刑场。一路上,他从容镇定,大义凛然,向围观群众和士兵演说,控诉军阀和帝国主义者的罪恶。临刑前,他坚持要朝向沪西方向。他说:“我战斗在沪西,死也要面向沪西的兄弟!”遂壮烈牺牲。
陶牺牲后,上海总工会发表宣言,“为陶静轩牺牲号召市民起来斗争!”并通电全国。中共上海区委以“朱绅”名义发表《追悼陶静轩同志!!!》宣言。沪西内外棉等24个工厂隆重举行“追悼陶静轩烈士大会”。上海全市各行各业上百万工人为其静默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