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宗炳

南北朝著名隐士

宗炳(375—443)  字少文,南北朝时著名隐逸之士,古代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音乐家。

宗炳原籍南阳湼阳,因祖父宗承在南郡做官,举家迁江陵。父曾任湘乡令。母师氏,史称其“聪辩有学义”,宗炳兄弟均由其教育成人。母亲去世后,宗炳居丧尽孝,受到当时人赞誉。东晋末年,时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镇江陵的殷仲堪以及后任的桓玄都征辟他为主簿,并举秀才,均辞谢不受。后为宋武帝的刘裕镇守荆州时,又任命他为主簿,仍遭婉拒。刘裕称帝后,又多次征召他为官,均婉辞不受。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愿做官,他回答说,自己“捿丘饮谷,三十余年”,已不能适应官场了。他因此回答而得到了刘裕的谅解。

宗炳约二十八岁时,曾远赴庐山,拜高僧慧远为师,参加慧远、慧永等发起的“白莲社”,考寻佛教文义。五个月后,宗炳任南平太守的哥哥宗臧赶赴庐山逼他回家,并在江陵三湖为其立宅,此后,他即在家乡以琴书自娱,并亲事农耕,自食其力。

宗炳读书广博,精通书画音乐,“好山水,爱远游”,曾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回江陵,复还三湖故宅,将平生所见景物画于宅中壁上,自称将“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他有极高的音乐素养,精于古琴,常坐对壁画弹奏,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宗炳著作甚多,大多逸佚,其留存的有《画山水序》,提出“畅神”之说。又说:“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首倡“小中现大”的写山法。他的以上论说,与同时代王微所著《叙画》,都是中国早期画论。宗炳传世绘画作品有《孔子弟子像》《颍川先贤图》《永嘉邑屋图》等。南朝大画家谢赫称其画:“迹非准的,意可师效”。宗炳还是著名的“神形分殊”论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在音乐方面,他曾整理古琴曲《金石弄》,受到当时的推重,宋武帝刘裕曾派人到宗炳家中学习此曲。

宗炳晚年多病,宋元嘉二十年(443),病逝于三湖家中,享年六十九岁。据《新唐书·艺文志》,宗炳有文集十五卷传世。

上一篇:陶静轩

下一篇:陈汴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